
周其鳳(1947.11.20-)
湖南瀏陽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7年11月20日生於湖南瀏陽。1959年畢業於瀏陽泮春完全小學,1962年畢業於瀏陽三中初中,1965年畢業於瀏陽一中高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係,1970年畢業,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化學係高分子化學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化學家馮新德先生。1979年以優異成績通過高教部留學生考試,成為北大首批赴美公派留學生之一,1980年1月赴美,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係學習,1981年9月獲碩士學位,1983年2月獲博士學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學任教。1986年被聘為副教授,1990年被聘為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係主任、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副教務長等職。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長,2003年6月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秘書長。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先後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211工程” 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 、“教育部財政部985工程”辦公室主任等職。2004年7月由國務院任命為吉林大學校長。現任吉林大學黨委常委,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教育部化學和化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人事部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係教授等職。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分子合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質等。主要成就:
一.較早係統地從高阻和極性效應兩個角度研究了液晶高分子的取代基效應,發現了高分子液晶態穩定性液晶基元上取代基體積以及極性的影響而發生的規律性變化,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引用。
二. 最先發現並報道通過共聚合可以使亞穩態的單向性液晶高分子轉變為熱力學穩定的雙向性液晶高分子。該發現有助於說明液晶高分子單向性行為的本質,加深了對物質液晶的認識,對液晶高分子的分子工程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三. 最先發現並明確提出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亞穩態的單向性液晶高分子轉變為熱力學穩定的雙向性液晶高分子。該原理已經被同行接受,並在數種液晶高分子體係的應用實踐中獲得成功。
四. 創造性地提出區別於“主鏈型”和“側鏈型” 的第三類液晶高分子―― “甲殼型液晶高分子”的科學概念並從化學合成和物理性質等角度給出了明確的證明,突破了多年來統治國際液晶高分子學術界的分子設計思想和模式,而且拓展了學科的領域,深化了對液晶高分子乃至整個高分子的分子結構與性質之間的內在關係的認識,並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該項成果受到美、英、法、德等國同行的重視。
此外,他還發現了迄今認為是最早人工合成的熱致液晶高分子,以及高分子六方柱相超分子結構等。
獲得的獎勵和榮譽:1986年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1988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1988年獲教育部“-青年教師基金”,1988年至1990年,獲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1990年、1995年兩次獲中國科協與國家教委聯合表彰,1991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中國青年科學家提名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津貼,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1997年獲國家教委、人事部“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9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1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化學創新論文獎,2001年獲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已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與他人合著教科書一本:“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合著學術專著一部:《液晶高分子》(與王新久合著);申請發明專利2項。
主要參考文獻:
當代中國青年科學家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其鳳相關
吉林大學校長(2004.07―2008.11) (第10位)

北京大學校長(2008.11-2013.3) (第29位)
相關院校:
北京大學
同年(公元1947年)出生的名人:
劉允怡 中國科學院院士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

秦大河 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肅省蘭州

楊樹鋒 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省紹興

翟明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 河南省濟源市

林惠民 中國科學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 + 更多公元1947年出生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上一篇:綠城主帥:中甲中乙隊更該踢主場 這種抽簽對低級別隊伍不利
下一篇:射程超過1000公裏,特斯拉Roadster 2明年上市!